笔趣阁 > 如果她知道(陈阿娇) > 第18章 第18章

第18章 第18章


自从汉匈之战开始之后,就连勋贵、权臣们的日子也稍显窘迫,而私生子出身的霍去病,就算他有个勋贵之家的出身,也不至于在这个时局之下获得那样的奢侈的生活。

        而霍去病是怎么养成的这样奢侈娇贵的毛病,陈娇都无需多做思考便能知道一定是刘彘专门培养过霍去病的。

        说不定,这霍去病的领战之能,还是刘彘启迪的呢!

        刘彘尚在幼时便与韩嫣一起饱读兵书,这些年下来,他心中的领兵制敌方略怕是推敲了千万次,只等着施展的那一天了。

        既然刘彘不能御驾亲征,那么总要有人来将他多年以来的抱负实践下去。

        霍去病年轻,较之卫青小了14岁,正是鲜嫩可口的年纪。刘彘喜好美人,年轻的美人尤甚,这一点放在霍去病的身上也是完全符合的。

        谁说这“美人”一定要是女子呢?刘彘对年轻貌美的女子是爱极的,但是对于正值青春的高大男子他同样也是爱不释手的。

        韩嫣是陪伴刘彘度过幼稚时期的男宠,因此被他信任。但是韩嫣死去已经许久了,刘彘对韩嫣的偏爱,早已随着吞噬年华的时间风刃,一点点地被剐去淡化了。

        刘彘一直都是薄情且寡恩的人,他会为韩嫣的离去伤心从而选择报复王太后和田氏一族,可是,他凭借如今这样的权势,谁也阻挡不了他寻找新的心头好。

        刘彘需要陈娇为他分担心事,刘彘也需要有人能填补韩嫣那个抗击匈奴的位置。

        霍去病和李延年的发迹便是刘彘的不甘寂寞,韩嫣没了,韩嫣还有同父异母的庶子弟弟—韩说,韩说同样也可以走上抗击匈奴的前线。

        只是韩说相较之韩嫣的长相来说要逊色许多,在骑射兵法的使用上面,韩说的个人能力也并不出彩,韩说因此不如霍去病收到刘彘的重视。

        刘彘喜欢擅长武艺骑射的年轻人,自从韩嫣死去以后,得到他别样关照的人身上大都或多或少地带着韩嫣的影子。

        霍去病更像是年轻时候的韩嫣,年少而富有朝气,身上风华是怎么也遮挡不了。霍去病太年轻了,这让刘彘能藉由他回想起曾经年少轻狂的韩嫣。

        霍去病身体的多病让他的肌肤较之旁人更为白皙,使他本来就书生意气的长相多了几分孩子气,让刘彘不由地心生怜惜。

        韩嫣喜爱背负弓箭,霍去病从来不愿意也没有那个耐力能长久的背负弓箭,但是,韩嫣和霍去病身上不一样的特质却令他们各有风采。

        陈娇陪伴刘彘许多年了,自然是看得出来刘彘对于霍去病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

        就现如今汉廷的局势来看,卫皇后身后的卫氏一族作为外戚新贵,早就取代了窦氏一族和早就消失无影的田氏一族,成为了汉廷里新的强势外戚。

        不过,陈娇只消一眼便知道,卫氏一族现今取得的风光只是一时的,恐怕难以长久。

        卫氏一族的根基极其薄弱,又是走的如此快速的跃迁之法,积累又不够深,担不起太大的风险。

        究其原因,在于军功起家的勋贵难以长久的福泽后代。只要高级将领身死,就是再强盛的军功也不能让其子嗣继承下去。

        在战乱之中发迹的军士,在和平的时候是最容易下滑的。

        就如韩嫣的外祖父韩颓当一样,虽然在七国之乱之中表现英勇,但是不过三代就已经破落地不成样子。

        又像是周亚夫那样功高盖主的老将军,作为平定七国之乱的主将,还不是被舅舅忌惮,白白丢了性命。

        凭借大量军功起家的人所遭受到反噬也是最快最强烈的,他们极难善终。就像是揠苗助长,注定了会是夭亡的命运。

        可惜,绝大多数的人都看不清那隐藏在军功之后的危险,他们早被奢侈风光的生活消磨了警惕,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变得迟钝起来。

        最后,只有等到死亡来临的时候,那一刻所生发出来的后悔、恼怒怕是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了。

        而像是陈娇的曾外祖父陈婴一样,能保持住手中的因为军功得到的权力又安稳落地的人终究只是极少数。

        另外,刘彘是绝对不会允许不受他控制的外戚取得权力的,卫氏起家如此之快,皆因为刘彘在暗中的助力。

        窦氏一族有一个就够了,在刘彘当政的期间,绝不会再出现第二个窦氏一族。

        想必刘彘已经确保自己能将卫氏一族拿捏在手里,又随时都能轻松地毁去卫氏一族,所以才如此纵容卫氏一族的壮大。

        连陈娇都能轻易勘破的人,聪慧如刘彘,又怎么会看不清呢?

        刘彘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卫氏的快速起家就是他纵容的结果,他又怎么会去提醒卫氏一族去警惕未来将要面对的危机呢?

        卫氏一族现在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根基不稳,只要有需要,卫氏一族随时都有可能被刘彘毫不留情的推倒抛弃。

        陈娇不知道卫子夫和卫氏一族是怎么谋划的,卫氏一族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

        但是陈娇太了解刘彘了,刘彘一旦遇到不听话的人,是绝对不会让其有留有生机的。

        刘彘早已在汉匈之战的胶着中变得更加狠厉,他现在的行事,极其冷酷,已经和王太后没有什么两样的了。

        陈娇敢断定,刘彘不会让违背他的决定的人有好结果。

        他更不会让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出现在他的统治之下,他一定会以最绝情的手段将其掐灭在还没有发生之前,直接断绝后患。

        陈娇作为旁观者,看得太清楚了。但是陈娇作为废皇后,又能有什么样的立场去提醒卫皇后呢?

        稍有不慎,只怕是就连陈娇自己也会搭进去,她只能选择保全己身。希望卫子夫能想明白其中的风险吧!

        更何况,卫子夫又凭什么去信任陈娇呢?她们两人之间顶多算是点头之交的交情罢了。

        卫子夫作为皇后对待后宫的后妃和妃子们都很宽容,这与王太后曾经在后宫之中的行事非常地不同。

        这也是刘彘最满意卫子夫作为皇后的地方,卫子夫为人不强势,至少在明面上是非常的不强势,所以卫子夫才能长久地稳坐在皇后的位置之上。

        要是卫子夫表现出来的是强势又狠厉的样子,陈娇打赌,就算是再来十个霍去病也不能让刘彘断绝剥夺卫子夫的皇后之位的想法。

        陈娇心知卫子夫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有出身卑微的妃子都不缺乏野心,况且,没有野心的人是走不到如今的地位的。

        可是那与陈娇有什么关系呢?卫子夫只要不苛待了她,她就对卫子夫稳坐皇后的位子没有异议。

        陈娇虽然会担心卫子夫的下场,但是陈娇也不会愚蠢到为了卫子夫的小恩小惠,就将刘彘的心事告知卫子夫,从而招致刘彘对她的报复。

        就算陈娇还在皇后的位子上坐着,她也不敢轻易触怒刘彘,更何况现在已经成为废皇后的陈娇呢?陈娇还是要先自保为主。

        至于卫子夫以后能有有什么样造化,端看她怎么选择了。陈娇自身都难保,是怎么也帮不了她了。

        在这后宫里面,有太多不甘心沉寂的人,但是也不缺像陈娇这样自知争抢无望,只求保全性命,维持原有生活的旁观者。

        在陈娇的舅舅遗留下的后妃里面,程美人便是幸存者之一。

        程美人曾经有机会与王美人抗衡,但是最后程美人还是没有搅合进争夺太子的位子的浑水里面,因此得到了厚待。

        平日里,王太后虽然也不少为难程美人,但是总体上还是王太后还是不能做得太过火,程美人还是能完好的存活下来,继续她作为美人时候的体面生活的。

        程美人可是诸侯王的身生母亲,看在诸侯王的面子上,程美人曾经的体面生活并没有出现下滑的情况,这样的生活也将持续到程美人死去的那一天。

        在权力的争斗还没有达到激烈的程度就已经退出的人,大多是能善终的。

        陈娇可不敢赌,她现在的脱身伴随着太多的运气和不确定,谁又会知道她现在还算安稳的生活会不会又横生波折呢?

        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陈娇宁肯冷眼旁观正在发生的这一切。她顶多慨叹一句,在心里面胡乱想想,多的是再没有了。

        随着逐渐白热化的大型战事频繁发生,卫青以及霍去病逐渐在军队之中拔得头筹,军功不断加身。

        卫氏一族在汉廷的锋芒也因此无人敢挡,就连霍去病的异母嫡子哥哥霍光也沾了不少光,在朝堂之中谋得了一个好差事。

        在卫青收复朔方之后的这8年间,汉匈战事不断,这天下由盛世变成了战火连天。

        就连都城长安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连年征战的波及,从战火之地逃难过来的百姓们很快让长安城变得拥挤起来。

        这8年间还发生了许多事情。卫子夫诞下的小皇子刘据在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与刘彘当年被立为太子的年纪不相上下。

        世人皆道卫家荣宠一世,俨然已经成为了汉廷里新的外戚权贵。人红是非多,渐渐的,一个传闻在长安城里愈发的风行起来。

        传闻说道:卫子夫日后必是下一任的窦太皇太后。

        能成为窦太皇太后,在众人看来可是最高的荣耀了,但是,刘彘却极其不喜这样的说法。怀疑的种子早就在他的心里种下,并不断长成了参天大树。

        刘彘开始有意疏离卫子夫,之后,接连不断的年轻夫人们享受着刘彘的宠爱,陆续在这长乐宫里面占据一席之地。

        卫子夫又不能故意为难这些新冒出头来的夫人们,刘彘本来就和卫子夫不亲近了,要是有夫人被为难之后要是向刘彘告状,若是刘彘因此嫌恶卫子夫善妒,卫子夫的后位也就坐不久了。

        所以卫子夫做事从来都是但求无过的,自从卫子夫当上皇后以后,她就不曾在明面上为难过任何人。

        在卫子夫诞下刘据的三年之后,王夫人为刘彘诞下了刘彘的第二个皇子。刘彘开心极了,他的子嗣虽多,但是他的皇子缘却是极其寡淡的。

        同年,王太后薨,她的葬礼如期举行,且由卫子夫主持操办。刘彘的面上是极其悲伤的,陈娇也是同样的悲痛,但是至于刘彘和陈娇心里真正的想法,皆是觉得终于解脱了。

        王太后终于为韩嫣的死付出了代价,即使这约莫花了十多年,陈娇觉得也是值得的。

        要知道,郁结而亡对于弄权儿来说可是极其残酷的折磨,王太后如此的下场,也算是告慰了韩嫣的在天之灵。

        于是,在这后宫里面再也没有能压制皇后卫子夫的人,也就是说,卫子夫自从王太后薨之后,便是这后宫里面最有权力的人了。

        王太后大葬之后没过两年,刘彘的第三子刘旦出生,是为李七子诞下的皇子。

        这二皇子刘宏出生的时候,刘彘已经33岁了,而彼时的陈娇却已36岁了。

        大家都在沉沉老去,包括曾经在陈娇面前较之陈娇更为年少的卫子夫,那时候,就连卫子夫都已经29岁了。

        而卫子夫因为年纪的渐长,伴随着己身年华的不断消逝,再也不得刘彘的宠爱了。

        虽然刘彘不和卫子夫亲近的主因是刘彘对卫子夫身后的卫氏一族的忌惮,但是在明面上,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是卫子夫青春不再,才招致了刘彘的冷落。

        陈娇被刘彘冷落在长门宫里,而卫子夫被刘彘冷落在椒房殿里。她们现在在刘彘面前的境遇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

        不过,作为皇后卫子夫早已在后宫站稳了脚跟,统领后宫的人马。可以说,现在的后宫就是卫子夫一个人说了算的。

        再加上当今太子刘据乃是卫子夫所出,卫子夫的后位看似非常稳固。

        另外,王太后不如陈娇的外祖母窦太皇太后寿元绵长,早早的就去了。

        王太后心高气傲,权力尽失之下,就如曾经的栗良人那样,郁结于心、忧郁成疾,身体耗尽了气力,所以早逝;又或许是她福气浅薄,本来就是寿元短暂的命数。

        又或许是王太后的手上断送了太多的人命,导致她被她害死的人们怨气诅咒,不被天道所容,招致早亡了报应。

        反正就目前的情况看来,王太后是再也没有机会成为王太皇太后了,她早早地在太后这个位子上逝世。

        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卫子夫成为皇后已经9年了,皇后所出的皇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合乎汉廷礼制。

        刘据被立为太子的次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匈奴浑邪王率四万人归降汉廷,刘彘大喜,这极大的满足了刘彘作为皇帝的面子,由他开启的连年征战终于得以见到了一点点的成效。

        刘彘本来预计征派几万辆车马迎接归降的浑邪王及其部下,但是多年战火蔓延之下仅能艰难存活的大汉百姓早已羸弱不堪,汉臣们根本征发不上来足够的车马。

        而有能力提供车马的权贵、勋贵们谁也不愿意为了刘彘的脸面损失钱财,自从陈娇外祖母逝去以后,刘彘便彻底地掌握了这天下。

        刘彘重用权臣官吏,增加了不少酷吏,极大的削损了贵族们的权力和利益,刘彘如此明显的打压贵族的手段收效颇丰,贵族们是有苦也说不出来。

        刘彘和贵族们之间早就离了心,这次的车马征收就是刘彘多年来打压贵族们所招致的恶果。

        长安城的县令—长安令向刘彘上书请求刘彘减少征派的车马数量,以期百姓们能够休养生息。

        贵族们是指望不上了,但是长安令还是期望刘彘能因此体恤民生,减少征派的车马数量,以此来减少黎庶们生活的压力。

        刘彘却大怒,他认为长安令这样做贬损了他的颜面,于是他下令斩杀长安令,刘彘甚至没有问罪。

        一条还算贵重的人命就这样无辜逝去,可是陈娇却顾不得去可怜那长安令的悲惨遭遇。

        陈娇在初得知这个遗憾的消息的时候,便明晰了一切,刘彘行事是越来越狠厉残暴了。刘彘能公然做出草菅人命这样的恶行,他和已逝的王太后曾经的行事已经别无二致。

        在陈娇的心里,刘彘和秦始皇的身影已经快要重叠在一起了。陈娇愈发不敢触怒刘彘,只盼刘彘能不要迁怒于她。

        长安令的下场也许就是任何一个被刘彘认为违背他的决定的人的唯一下场。

        长安令被刘彘斩杀,新的长安令继上。原定的几万辆车马一个不少的征派上来,没人知道长安城里究竟有多少的黎庶因此家破人亡,大家只知道刘彘乃是天下之主,他说什么便只能是什么。

        有原长安令的死状在前,没人再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去质疑刘彘任何的决定。汉家天下真正地成为了刘彘的一人之言,他要人生便生,他要人死则死。

        大多数人都只能避其锋芒,除了卫氏一族和阳信县公主。陈娇依稀能感知到卫氏一族最后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陈娇太过了解刘彘了,她与刘彘成婚已有二十余年了,虽然她已被废后,但是以她对刘彘的了解,再加上陈娇这些年来旁观刘彘行事的风格,陈娇便知道,刘彘早晚有一天会容不下卫氏一族和卫太子刘据。

        也许曾经和刘彘争夺皇位的废太子刘荣的下场便是当今太子刘据日后的下场。而以刘彘那更加冷厉残暴的性格,也许卫氏一族和太子刘彘的下场会更加凄惨。

        陈娇很早便母亲那里知晓了,皇帝会忌惮所有对他的皇位造成威胁的人,即使是他的皇子也不例外。

        尤其是年纪较为年长的皇子,那种在皇帝还尚在壮年的时候便已经成长成人的皇子,一旦他对皇帝造成威胁,便会被无情抛弃。

        但是陈娇作为废皇后,即使什么知道也还是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她于卫氏一族来说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她还是不要多管闲事的为好。

        匈奴浑邪王归降之后,带来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还是自己人最了解自己人,浑邪王作为土生土长的匈奴人,对于匈奴作战的方式和偏好那是最了解不过了。

        于是刘彘便趁热打铁,在暂时沉寂了两年之后和匈奴进行决战。可以说,刘彘这次是倾尽一战也不为过。

        大汉参战的兵马、边民总共四十余万,几乎掏空了大汉边境的所有军力,只为了彻底消除匈奴的祸患。

        万幸,这次刘彘赌对了。刘彘总是想要一战就定输赢,马邑之谋是如此,这次的汉匈决战也是如此。

        浑邪王的反水给了刘彘击溃匈奴的关键消息,刘彘便冒着巨大的风险坚持与匈奴进行决战。

        卫青和霍去病也悉数参战,最后,大汉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匈奴远走漠北,大汉河山极少见匈奴的踪迹,边境也彻底安全下来。

        在汉匈决战胜利之后,卫青获封“长平侯”,霍去病获封“冠军侯”,鹰击司马赵破奴因着霍去病获封“从骠侯”,至于其余人,皆不如这三人的风华。

        自此,历时十一年的汉匈之战宣布结束,大汉迎来了短暂的平和。之后的两年间,天下百姓都沉浸在战乱结束的喜悦之中。

        虽然国库已经极其穷困,连汉匈决战的兵士和边民的粮饷的分发不出来,但是天下百姓都在期待着战火平息之后的生活富足,百姓们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希望。

        国库的粮饷暂时分发不出来,大家还可以慢慢赚回来,等到国库充裕之后再补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惜,这样和平的时光不过两年,刘彘便辜负了百姓黎庶的期望,他又开始大肆征战,并不断扩大大汉的疆域面积。

        刘彘似乎就是为了征战而生的,要让他放弃征讨异族的想法显然是不可能的,阻挡刘彘的人从来都是死亡的命运。

        匈奴败亡,可是西域之中还留有不少的异族。匈奴本来想要仿制马邑之谋,引诱汉军前往漠北伏击汉军主力,但是刘彘并没有中计。

        为了激怒刘彘,顺利完成漠北阻击计划,伊稚邪单于甚至进犯边境两郡,但是刘彘还是隐忍了下来。

        陈娇以为刘彘是为了维护大汉多年以来终于谋得的太平日子,毕竟,匈奴自从汉匈决战之后对于边境的骚扰造成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不只匈奴需要修生养息,大汉也需要修生养息,边境会迎来至少十来年的太平。

        只是陈娇还是把刘彘想得太好,亦或是期望天下太平的心愿已经在陈娇的心头占了上峰,陈娇以为刘彘至少不会在短期之内大肆征战了。

        刘彘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远征漠北,深入西域,远离大汉的边境作战。与此同时登上汉廷的政令,便是“告稽令”,自此,天下富户的财富大都被洗劫一空。

        因为不间断的征战导致的穷困的国库一下子充盈起来,这饱含了天下富户的血泪,不少富户甚至因为告稽令丢了全部的身家和性命。

        大汉的大狱里面塞得满满当当,每天都有富户因为告稽令犯罪入狱,被狱吏们严刑拷打,甚至再也走不出这大狱的大门。

        能在告稽令之中活下来的富户,却再也没有任何财富存留下来。

        刘彘需要钱,征战是最劳民伤财的,汉匈之战已经让天下变得穷困,可刘彘却仍旧不满足于现状,继续征战。

        维持征战钱从哪里来呢?没人愿意捐,那么刘彘就让你留下买命钱。

        刘彘贵为皇帝,他的生活规制是绝无节俭的可能的。他不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而贵族权贵们作为刘彘需要笼络的对象,刘彘在明面上也是下不了什么重手的。

        既然这样,就只能再苦一苦富户们了,左右没有什么的权力,最是虚弱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像是深入漠北这样艰苦且极具风险的战役肯定是最缺乏钱财的,告稽令为漠北之战做足了钱财准备。

        刘彘也考虑到这样危险的战役是不能让霍去病去最前线领兵的,卫青也是刘彘偏心的对象,那么该是谁去最好呢?

        自然是不属于刘彘心腹的李广老将军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他战绩斐然,边境作战经验最是丰厚,最是适合打头阵探路了。

        于是乎,李广老将军作为前军将军,领兵作战在最前线。而大司马卫青和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虽是统帅,但是却在李广老将军统领的前军之后作战。

        因着是远到西域作战,汉军对于西域的路况不熟悉,导致李广老将军迷失方向,延误战机,李广老将军自知坏了大事,唯恐刘彘报复不得全尸,很快自杀了事。

        自此,大汉再无功高劳苦的老将军在世。像是李广老将军这样军功高垒的存在,只要存在一天,刘彘的忌惮猜忌就一天不会消减。

        李广老将军若是不参与漠北之战,只怕老将军还没有等到漠北之战的结束,就会消亡在刘彘日渐频繁针对之中,他没有选择。

        有周亚夫功高盖主含冤入狱自尽的惨状在前,李广老将军不得不引以为戒,只有李广老将军身死,他的家族才能得以保全。与其等到刘彘采取对策针对自己,不如就此在征战之中死去,给自己留些体面。

        在勋贵和贵族之中没有几个人是蠢货,活的久的勋贵和贵族就更是如此了,蠢笨的人是难以长寿的。


  https://www.biqivge.com/book/36314103/271012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