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朝大祸害 > 第二百八十二章 若不愿意,就当成奸臣同党,一并诛杀!

第二百八十二章 若不愿意,就当成奸臣同党,一并诛杀!


  张贵看着这些沉默着的制策司大臣们道:“诚然,这会让很多权贵豪绅和卫所军官们不能接受,但不如此,不足以让大明中兴。陛下所言的与汉人共天下不能只是说说那么简单,是要下大决心的。这也不是大发善心,是国家到了这一步,的确需要更正世风,借解救更多庶民的名义加强朝廷对控制和调度天下人力与财力的能力!”
  “大明是大一统的集权王朝,不是诸侯世家分治而名统实不统的分封之朝。故而,天下之财由其分配,那天下之苍生也得由其养育和分配,并承担国家兴衰的责任。而权贵豪绅不能占据人力与财力以自用,却又不承担兴衰的责任。”
  张贵接着又补充了一句。
  陈子壮先长叹一声,道:“天下之财已尽流到朝廷手中,的确是当由朝廷负责养天下苍生。蓄汉人为奴的确不合时宜。说到底,天下汉人那都是朝廷的人,用朝廷的人,应该花钱雇佣才是。朝廷也需要能够组织起更多的人力去强国富民。臣附议国舅爷所言。”
  “臣也附议。如国舅爷所言,现在需要朝廷下大决心,把人力集中起来,由朝廷使用,而不是作为维持豪绅大族奢靡生活的资源。”
  袁可立也附和起来,对于他而言,工业司如果因为人力资源不足导致铁矿减少,进而导致工业司不能维持,那就意味着他们主持的变法会全方面失败。
  这是他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也愿意接受改革军制,给军户以自由,并禁止蓄汉人为奴。
  其他制策司大臣都纷纷表示同意。
  因为大明现在也不得不做这样的选择。
  除非倒退回去,放弃工业司,放弃变法改革,用屠杀的方式减少人口数量。
  所以,制策司的变法派官员都不得不赞成。
  天启也没有否定,也道:“那就由兵部和户部上题本,到时候推行此事。”
  “遵旨!”
  于是,接下来不久,改革卫所制和禁止蓄奴以及规范收养子女的制度条例就陆续颁布了出来。
  一时间,朝野哗然。
  “又是改制!朝廷是打算在改制的路上不消停吗?!如今执政者,怎么就这么爱折腾!”
  宣府总兵王承允在通过邸报看到诏旨后,就不由得低声抱怨起来。
  这也正常,改革这种事总会伤及一部分人的利益。
  而改卫所制无疑就损害到了王承允这些边镇军官的利益。
  虽然他担任的是营兵军官,但是靠承袭卫所官职而升为营兵官将的。
  对于王承允而言,改革卫所制,不再设立军户,就等于让他承认他不再合法奴役名下军户。
  这自然是他不能接受的。
  参将张雄也颇为不满地道:“说到底还是如今陛下想中兴,乃至有恢复汉唐一样的伟业之故。所以才会搞这么一系列的改革。先是夺天下之利,如今就是夺天下之人了。他这是对军户只为我们所役使而不满了!”
  “你说的没错,正因为他想中兴,才导致如今辽东那边祖氏等将门皆被诛了九族,不准他们养寇自重。如今又要改革卫所制,废军户制,连带着把医户、贱籍制这些也废了,摆明了是想让更多的人为他的中兴大业出力。”
  王承允附和起来,就恼怒不已地道:“怎么就摊到这么一位锐意革新的皇帝!垂拱而治,做他的守成之君,不好吗?!”
  一个儒家文明统治的王朝,到中后期,其统治阶级整体上是缺乏进取心的,即便是武将也缺乏建功立业的动力。
  因为他们的共同身份都是地主。
  地主到后期都会缺乏进取的动力。
  所以,哪怕是个别皇帝想锐意进取,也会得不到太多支持者。
  王承允和张雄现在也这样的人,他们并不希望皇帝锐意进取,也不希望皇帝去改革,更不关心国家能否中兴强盛,乃至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强盛王朝。
  他们拒绝改变,只希望过着岁月静好、富足安宁的生活。
  毕竟作为地主,他们不用改变也能获取到丰富的粮食资源和人力资源。
  但天启和他的朝臣们已经走上了改革变法这一步,那就注定停不下来,因为他们不希望只是拥有一大堆银子而不能拿银子换取更多的财富来。
  何况,天启和他的宠臣们现在的确很需要掌控更多人力资源,进而组织人去夺取他们所亟需的粮食和铁矿。
  总之,天启和他的朝臣们在拥有大量资本后,开始本能的想去利用手中的资本套取更多的利。
  这不受他们自己的控制。
  所以,在这不久之后,宣府镇的兴和所就因此被更改为兴和县。
  而从近卫军退伍且毕业于武备学堂的哨官杨修春就被从武职转为文职,开始任兴和州知州。
  王承允本来是打算在兴和守御千户所千户出缺后,运作自己弟弟任该千户所千户的,而他没想到,朝廷竟真的不再设卫所,把兴和所变成了兴和州,还任命了新的知州来。
  王承允因而更加不满,且再次派人请来了张雄,密议道:“如今看来,朝廷是真的要改卫所而废军户,我们难道真的要眼睁睁的看见祖制被坏,军户不能为我等边将役使不成?”
  张雄知道王承允的心思,也就配合着道:“定然是朝中有奸臣作祟所致!非清君侧不可!”
  王承允听后点头,道:“我已派人去问过大同渠总兵和山西朱总兵,他们也这么说。”
  张雄附和道:“吾那在延绥任总兵的表兄和固原的朱总兵也这么说,还有宁夏的王总兵也有意清君侧。只蓟州的满总兵没有任何表态,他应该是念着国舅张贵的提携之恩,而不想表态。”
  王承允道:“看样子九镇中,至少有六镇总兵愿意清君侧,大事或可成。”
  张雄问道:“只是该怎么联络?商议一起举兵的事。”
  王承允道:“我已经想到了办法,你是张家口堡的参将,与蒙古人素来比较熟,你托蒙古人去替你联络各边大帅。至于各边巡抚和御史诸官,如果他们愿意一起清君侧,自然依旧推他们为主,如果他们不愿意,杀掉就是。”
  张雄点头:“好!”
  于是,两个月后,张雄再次来找到王承允:“他们同意一起清君侧,并已杀三边总督杨鹤和山西巡抚耿如杞、大同巡抚张翼明,且已率十万兵先来宣府。”
  王承允听后问道:“固原巡抚胡廷宴与延绥巡抚岳和声呢?”
  张雄回道:“愿与我们一起举兵清君侧。”
  王承允点头:“这就好!接下来,我们去见郭中丞。”
  王承允口中的郭中丞是指现任宣府巡抚郭之琮。
  郭之琮一见王承允和张雄带着家丁出现,就问道:“二位见本官所为何事?”
  “朝廷奸臣当道,大坏祖制,特请中丞与我等一起清君侧。”
  王承允说道。
  郭之琮听后大惊:“你们怎么敢?这可是灭九族的大罪!”
  张雄直接拔出刀来指着郭之琮:“现在只问中丞您愿不愿意,如果愿意,我们自然依旧愿听中丞节制,如果不愿意,我们只能把中丞当成奸臣同党,一并诛杀!”


  https://www.biqivge.com/book/95927398/6988017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